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为建档贫困人口办理先入院后付费手续。 省卫生计生委供图
▲梓潼县医务人员为村民进行义诊。
◆省医院专家团队来到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为村民体检。
炉霍县藏医院的医生走村入户为群众进行医疗服务。
我省深入实施卫生计生扶贫,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
□本报记者 石小宏
今年8月,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玉皇观村4组的建卡贫困户朱开孝因冠心病、心房颤动和肺气肿住进了区人民医院。一进医院,朱开孝就吃了一惊:医院居然没要钱就帮他办好了入院手续。经过12天的治疗,当朱开孝准备办理出院手续时,又吃了一惊:住院费总共5070.86元,个人只需支付200多元。“真想不到啊!”拿着出院结算清单,朱开孝连声说:“简直像在做梦!”
我省有不少因病致贫的人。今年以来,省卫生计生委相继制定出台了20多项卫生计生扶贫专项方案,结合实际提出并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等“五大扶贫行动”,如今,卫生计生扶贫成效初现。
A
先诊疗后付费:
没钱也能住院治疗,还能享受到“十免四补助”就诊治疗保障体系
今年9月,64岁的广元市苍溪县石马镇居民刘美娟被查出患上了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由于担心治疗费用,她一直不敢住院治疗。在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反复动员下,她来到县医院,才知道像自己这样的建档贫困户可以不交钱就住院治疗。
和刘美娟一样,曾经有不少贫困患者因为担心治疗费用而不敢住院治疗,结果疾病让他们在贫困的路上越陷越深。
绝不能让贫困患者因为缺钱被挡在医院门外!我省一系列相关措施先后出台。
从明年1月起,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均由财政部门全额代缴。同时,实施“十免四补助”政策:对贫困人口就诊免收一般诊疗费、院内会诊费,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项目,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和抗结核一线药物治疗,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健康服务、巡回医疗服务,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免费实施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对手术治疗包虫病患者、符合治疗救助条件的晚期血吸虫病人、重症大骨节病贫困患者以及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的0-6岁贫困残疾儿童给予对症治疗补助。
截至10月,全省88个贫困县已全面开展“十免四补助”,免费开展各类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累计571.7万人次,减免(补助)各类费用累计14221.29万元。此外,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报销不设起付线,扩大门诊特殊疾病管理病种范围,强化大病保险政策补充作用、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补助范围等措施,为贫困人口的就诊治疗建立起坚实的保障体系。
对于贫困人群来说,生病入院时的预缴费曾让他们犯愁,不过现在他们将不再有这些担心了——“先诊疗后结算”的新模式,使他们的住院治疗一路绿灯相随。
先诊疗后结算,是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入院时不缴纳住院押金,只与医疗机构签订费用结算有关协议,将其医保证件、身份证、户口本等交由医疗机构代为保管;诊疗结束后,由医疗机构凭相关证明材料与医保、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医药爱心扶贫基金等各类经费保障机构直接结算。“入院时不担心钱,出院后又不操心费用报销,这样的优惠政策太好了。”巴中恩阳区贫困户蔡玉华出院时说。
B
医疗团队支撑:
家庭医生和基层三级医疗网络健全,生病有专门的医生服务
今年2月,广元市昭化区青牛乡白头村王兴全过了“这辈子最高兴”的一个春节。因为这个春节,他不仅50年来第一次用“两脚”站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当年出生后的第3天,王兴全因意外严重烧伤失去双脚,导致终生重度残疾。他的拐杖一拄就是50年。
今年1月,昭化区在实施卫生扶贫行动中,对建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进行了逐一排查,王兴全成为扶贫对象中的一位。经对口帮扶的医院和区里协调筹资10万元,春节前,王兴全用上了碳纤足假肢。
不仅如此,按照区里卫生扶贫的要求,像王兴全这样的因病致贫者,每位都要有一名责任医生、有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疗目标、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有一系列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措施。王兴全高兴地说:“这下有病也不用怕了。”
让每一位贫困人员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让签约的家庭医生成为贫困人群的健康“守门人”,这是我省卫生扶贫工作确定的目标和责任。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2016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
省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签约服务就是要通过与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按照“无病防病、有病管理”原则,使居民获得涵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指导和转诊预约的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综合、连续、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引导居民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目前,各地已构架起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网络,一旦贫困群众的疾病需要更高医疗机构,就能打开绿色通道一路上转,做到什么样的病可在适应的医院就诊。”屏山县卫计局局长张崇宾说。
除了家庭医生和基层三级医疗网络,大城市三甲医院也在为医疗扶贫助力。
10月28日,身患脓包型银屑病的凉山州冕宁县大桥镇龙洞河村的14岁贫困小女孩胡高美,经过省医院皮肤科专家的精心治疗,进入康复期出院了。小高美是省医院实施省卫生计生委“十院百科帮百村”行动时,被扶贫小组发现并接到成都进行治疗的。在我省各三甲医院,像这样派专家到贫困地区开展巡诊、讲座已成为常态。
C
医疗条件改善:
家门口的卫生院硬件条件好了,服务水平也提升了
在秋日红叶的映照下,10月的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格外美丽,但在村民眼里,这风景再美也比不上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标准化村卫生室。
尤日村是壤塘县贫困村之一,属于大骨节病和风湿病高发区,全村患病群众达32%,疾病成为这个村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以前,村卫生室条件不好,村民看病通常要到几十公里外的卫生院去。
今年7月,省上下派的扶贫干部罗胜为尤日村争取到35万元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资金。针对村里慢性病患者较多的情况,村卫生室在建设时特意增加了康复理疗室。10月,药品、设备等全部到位,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看病了。为了让村卫生室发挥更大作用,除村医坐诊、巡诊外,卫生院医生还定期来这里为村民诊疗。
改善贫困地区卫生院和卫生室建设,是我省卫生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省卫生计生委提出,要在88个贫困县“每个乡建设一所达标卫生院和每个村建设一所达标卫生室”。迄今为止,8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达标率98.82%,村卫生室达标率99.66%。
改变的不仅是硬件,也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
在石渠县洛须镇,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登秋巴登每周都有两天时间在镇中心卫生院接受中医理疗。“自从今年8月中心卫生院新设了中医康复室后,我就来做了几次理疗,感觉很好。”登秋巴登说。
在我省88个贫困县县级医疗机构里,远程会诊系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罗强的话说,“如果医疗上有什么需要,只需轻轻一点,各种影像资料就可以立即传到华西医院等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现在,可用于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的系统从县级医疗机构延伸到了88个贫困县里的2469个乡镇和符合条件的行政村。
宜宾市屏山县大乘乡三合村村医罗家兵每年都要到卫生院或县医院去参加一次培训。“多听听专家的讲座,可是提高水平的好机会。”罗家兵说。
为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我省通过远程教学、对口帮扶、项目支持等方式,对贫困地区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并计划在五年时间里,对贫困地区医务人员至少轮训2次。
我省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通过上门培训和上派进修的双向交流模式,促进贫困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能力的全面提升,使贫困地区群众既能看得上病,又能看得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