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0921182

读懂“锦旗里的辩证法”

www.gcdr.gov.cn (2014-04-21) 来源:人民日报

读懂“锦旗里的辩证法”

詹 勇

  群众送锦旗,满墙挂锦旗,成为一些机关单位引以为荣的亮点。然而,日前在上海徐汇区,居民送来的一面锦旗却让干部如坐针毡。为在大门口修条无障碍通道,人们呼吁多年,近期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解决。面对锦旗,有关负责人坦言:心里更多的是惭愧,这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这样看待锦旗,发人深思。
  送锦旗镜匾、写感谢信,是人们夸赞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一种“传统”方式,激励了不少党员干部。但令人不安的锦旗,则提示着表扬之外的更多意蕴。
  一条无障碍通道让居民一等就是20年,办件实事为何那么难,为什么拖了那么久?类似情况,到底还有多少?这么反推下去,脑子会越来越清醒:成绩背后也存在问题,光环之下可能有盲区,群众绽放的笑容里,时常蕴藏着值得深思的故事。
  锦旗里面也有辩证法。它承载着荣誉,更写满了责任;它表达了谢意,更倾注了期待。一位基层干部在长期工作中收到了上百面锦旗,一面一面如数家珍,又颇为感慨:做了分内之事,群众却送来锦旗,本身就说明工作有不足。所以,每当看到锦旗,除了欣慰,更有压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自豪而不自满”,这是共产党人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的理性态度。
  这么看来,锦旗好比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工作的得失利弊,揽镜自照,有人自省自励,也有人沾沾自喜。一些公职人员存在“锦旗情结”。有的做了“好事”之后暗示群众送锦旗,有的事情没办先开出“要表扬”的条件,有的甚至自我表彰,炮制光鲜名号往脸上贴金,于是有了要锦旗、争锦旗、抢锦旗的不良风气。变味的锦旗,做假的成绩,更值得反思。
  郑板桥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对世界的感应,常常是心灵的写照。竹涛阵阵,一心忧民者,自然“一枝一叶总关情”;而官老爷们,则会把百姓冷暖抛诸脑后,想的是送礼声、升官令。同样,对群众的表扬,有的干部举一反三,想到了更普遍的问题、更多人的急难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实功;而有的人却视之为“政绩”的道具,图虚名装门面,不啃硬骨头,专搭花架子,最后都是“客里空”。锦旗虽小,分量不轻。很多时候,它拷问着思想观念的公与私,检验着工作作风的实与虚。
  不求就里,难寻病根;不务实情,难办实事。不只是给好评的锦旗,近年来,一些地方也不时出现“另类锦旗”。从“最不作为奖”的揶揄,到送时钟、鸭梨、皮球等委婉提醒,尽管有时失之偏激,但带刺的“表扬”,不也多少反映了现实积弊、民意呼声?可称道的是,不少单位不仅接下这份尴尬的“礼物”,而且反躬自省,力求把痛点变成亮点。“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能不能少些追名逐利的政绩冲动,多些排忧解难的问题意识,说到底,就看有没有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敢不敢担当应尽的责任。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兰考高大挺拔的焦桐,杨善洲留下的郁郁葱葱的林场,村民请求将沈浩安葬在小岗村的红手印,一再诠释着为民的情怀、百姓的评判。永恒的丰碑矗立在人民心中,真正的业绩写在群众心坎里,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锦旗里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