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四风”需沐民风
李 刚
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启动,“四风”问题能否真正解决,作风建设能否取信于民,制度和纪律的硬性约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干部只有多沐乡风、浴民风,才能真正祛“四风”、转作风,成为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经得住群众的长期检验。
祛“四风”,需要经常敞开门“换气”,走出去“采风”。风形于上,俗成于下。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政风影响乡风,乡风也影响“四风”。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只有经常置身朴实的基层环境,才能养成淳朴的观念和纯净的品质,远离“四风”。如若干部下不到基层,“四风”问题就得不到现实的对照和冲击,自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检验党风政风抓得如何,人民群众是面镜子,能照出行为美丑;实践是面镜子,能照出真假虚实。因此,祛“四风”,要在做好各项“规定动作”的同时,多去乡间巷里沐沐乡风,多到田间地头吸吸民风,祛除心中的“官气”,洗涤“四风”的邪气。如此,“四风”才能祛得自然,去得彻底。
祛“四风”,就应多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进群众“听民声”。毛泽东1955年在《五律·看山》一诗中曾写道“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指的是他3次登上北高峰,远望杭州城却不见老百姓,表达了对警卫工作使他脱离群众的批评和不满。作为领导干部,自己离群众越近,“四风”就会离自己越远。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也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走了“规定路线”,看了“虚假布景”,听了“过滤语言”,普通群众近不了身、说不上话。这样下来,何谈充分听取民意,践行群众路线?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龚全珍之所以受人敬重,就在于她始终坚守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始终活跃在老百姓中间,以服务和奉献为荣为乐,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朴实之风,扑面而来,直抵心灵。因此,祛“四风”除了要挖根源、深剖析,还要主动下到基层,与群众聊家常事,问百姓冷暖情,用实效取信于民。
祛“四风”,必须拆掉“隔心墙”,架起“连心桥”。祛“四风”,是否与群众心贴心,同甘共苦至关重要。如果干部群众之间始终隔着“心墙”,打着“心结”,干部那边搞得再怎么热闹,群众这里也不会买账。一些干部作出的努力之所以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认同,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对群众关切的问题半遮半掩、应付了事,搞了“两张皮”,唱了“独角戏”。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大多时间都蹲在乡间,整日与老百姓打交道,一起下地干活,一起拉呱吃饭,亲密无间。时代变了,传统不能变。领导干部只有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结亲连心”,通过真入户、常联系,真帮扶、实关心,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巩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明代学者吕坤说:“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祛“四风”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只有脚立泥土大地,置身群众中间,才能沐身乡风民风,吹落陈旧“四风”,让群众感受到一身清风正气,才能凝民心、聚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