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
全面把握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的关系,对于树立正气、遏制歪风邪气,实现社会和谐、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强调抓党风建设,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党风是指党和党员的作风,是世界观在行动中的表现。政风突出表现在干部的作风以及会风等方面。社会风气,是指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总和。社会风气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它是一种带群众性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力量,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流行的爱好和习惯以及由此所表现的基本道德的状况,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为方式。党风、政风与社会风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作为党员来讲,其作风表现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这既有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也有社会的要求,因为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要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社会风气的形成是由社会种种变化综合而成的,但政风还是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孔子在回答学生“何为政”的问题时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有一句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之人的品德好比草,风把草向哪边吹,草就必定跟着向哪边倒。只要当政者以身作则,修己向善,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向善,社会风尚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
有理想的政风是民众对执政者的期望,也理应是执政者努力的方向。执掌公共权力的主体,对于尊重、倡导和维系良好社会风气具有主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在现实中,部分干部缺乏官德,政风不正,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等作风问题,干部制度的缺陷导致一些人只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公信力的确立和维系,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以敢于亮短揭丑的勇气和态度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实改进作风。
社会风气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流行倾向和总体行为方式。社会风尚、习气、习俗、风俗、社会礼仪、礼节、习惯等,乃相习积久而成,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凝固性。社会风气有其发生、发展、变化以至消亡的过程,是地方民众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受特定时空的局限。
社会风气可分为进步的与落后的两种类型,既有积极的、良好的一类,也有消极的、丑陋的一类。进步的社会风气,是由进步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和高尚的伦理道德及健康的审美观综合凝结转化而成的,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落后的社会风气是由落后的腐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和审美观念综合凝结转化而成的,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风俗有善恶之分,需要正人心,以正风俗。
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社会风气的兴衰、生灭表现得更为激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风气发生着演变,也印证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轨迹。由于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社会风气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特性,包括阶段性、地域性、辐射性等。风气具有传习性与扩散性,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风气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它从不知不觉的细微处起步,逐渐向社会扩散,最终形成千万人的共识,世代传袭,即使它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要想变易它,也十分困难。风气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保持社会和谐,还是腐蚀社会肌体,社会风气的影响既深且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无不受到它的制约。要实现改易风气的目的,需要持久艰巨的努力。
社会风气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风向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社会风气的好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社会风气的好转,根本在于加强党风建设,重点在于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社会先进群体的带头示范,健全民主法治,加强制度建设。
(来源:2013.11.11瞭望 作者:林坚 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