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深入阐释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这些讲话既保持着和十八大精神、要求的一致性,又有许多创新性阐释、发挥。这些论述代表了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的全新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2012年12月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习近平同志首先指出了宪法作为根本法,对于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统帅作用。习近平继而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当代政治法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政权机构建立、存在、运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问题。他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在我们党的执政史上,曾经有过不重视、不尊重宪法的教训。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宪法不是摆设,不是花瓶。宪法是有利于、有助于党长期执政的规范和指导。习近平同志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宪法实施工作。
依法治国核心是党依法执政
在我国,治国理政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施依法执政。
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具体表现,就是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依法执政的基本内容,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党要恪守宪法和法律,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关于法的理念,决不能把宪法和法律视为我们党单方面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法的理念是,宪法和法律既体现党的主张、意志,也体现人民的主张、意志;它们是党的主张、意志和人民的主张、意志的融合、统一;它们是人民和作为执政者的中国共产党的共同约定:今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事务的处理要按照既定的宪法和法律规则来进行。守住和人民的约定,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
党要在恪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要善于使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重要内容是政府依法行政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务院及其下辖的各级政府行政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执行机构,从属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行使立法、重大事项决定、重大人事任免、监督权力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各级行政机关通过执行人民大会立法、决定来体现执行人民意志。换句话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重大事项的决定,都要通过国务院及其下辖的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付诸实施。这样行政机关就成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意志得到贯彻实施的关键。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使政府真正依法履行各项职能。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转变职能,退出经济活动、转向市场服务。这些市场服务职能包括:根据宪法、立法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进行行政立法,对市场活动提供规则服务;对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信息统计、分析,提供发展趋势预测;对市场中出现的垄断、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加以惩处,提供市场公正服务;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加以查处,提供市场秩序服务;对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事业进行统筹安排,为市场、社会提供民生服务; 对呈现非正常运行状况的市场通过利率、税收、汇率等方式加以调整,提供宏观调控服务,等等。政府在转型意义上履行上述全新的行政职能都要依靠、依据法律。所以,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相伴随的就是法治政府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他还指出,“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执法者忠于法律的信念要靠培养、教育。各级政府要着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依法治国要确保司法独立
法治国家要求司法机关拥有独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都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司法机关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对司法工作提出一个获得社会高度赞同的目标:“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指出,“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为了保证司法公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他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依法治国要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权力机构的立法活动、政府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是一个国家法治大厦本身的话,那么,一个国家的全体成员的法治观念、守法意识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反复倡导全民、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在提倡全民守法中,习近平同志更重视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守法意识的培育。他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全民、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不是自动形成的,而是要依靠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去促进形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他提出,“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同时,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