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思考与实践
继新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选官上“动刀”后,中央又出台《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再度以制度规范扎紧入党“篱笆”,有意识地控制党员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作用发挥。作为基层从事党员发展工作的人员,我们认真研学了《细则》,结合贯彻落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
一、学习《细则》的几点体会
(一)《细则》的出台,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高度重视。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一项经常性的、基础性的重要工作,《细则》的核心思想就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这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锻造坚强有力的宏大先锋队,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推动发展党员工作不断迈向更高的目标。所以,发展党员质量不是小事,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关系党的事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后继有人的大事。
(二)《细则》的出台,表明了发展党员工作从宏观把控到微观操作均需调整和改进。《细则》之所以叫细则,有别于其他中央文件,除了规定发展党员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外,对发展党员的程序和纪律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如《细则》在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等每一个环节,都提出具体要求。《细则》强调的是注意细节,但细节不是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强调用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每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好《细则》,扎实做好每个环节和步骤,不折不扣执行好相关规定,让《细则》原原本本在基层落地生根。
(三)《细则》的出台,反映了从源头上严格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理念。近2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员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党员质量急剧下降,少数党员价值观发生变化,退化为不合格党员。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便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难点。既然对不合格党员不能简单地一清了之,还不如从源头上下功夫,治标先治本,抓好源头工程,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防止“带病入党”,确保发展党员质量,使发展党员真正实现“源远流长,源洁流清”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基层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现有党员结构不优、综合素质偏低。各地普遍存在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偏大,青年党员、优秀人才和妇女党员偏少,入党积极分子匮乏等现象,各地连续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无35岁以下党员、无女性党员,党员平均年龄超过55周岁的村级组织均占有一定比例,有的村60岁以上党员占党员半数以上,党员结构严重不合理。各地农村党员文化程度整体偏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居多,一些村甚至没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各地60岁以上党员多为小学文化或半文盲,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现有农民党员中,科技型、知识型、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偏弱,主动服务、高效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与普通农民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有的党员生活情况还不如普通群众,在群众中感召力不强。
(二)农村发展对象源头不足、党员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难易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各地经济不发达的村,在家村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少,70%以上的中青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有的村30岁以下的劳动力全部外出,如前锋区桂兴镇方山、响水2个村,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在家村民全是老弱妇幼,方山村户籍人口522人,在家人口不足40人,响水村户籍人口374人,在家人口仅10余人,农村“好苗子”难找。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入党或入党后长期留乡的意愿弱,青年农民主动申请入党的人数偏少,有的入党动机不纯,入党为当村干部,而贫困村村干部不好当、不自由,没有外出务工挣钱多,故而贫困村主动申请入党的人更少。而吸收外出农民工入党又存在培养教育难、考察监管难、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多等困难,加之有的地区宗派复杂,宗族势力明争暗斗,有的村干部搞近亲繁殖、有偿入党,发展党员人为设障,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极不平衡,一些村级组织多年不发展一个党员,甚至党的事业后继乏人。
(三)党员发展前后监管不严,党员党性弱化。有的地区发展党员工作盲目下指标、分任务,有的基层组织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发展党员不按规定程序办,把关不严,追责不力,有的“批量发展”、有的“青黄不接”、有的“滥竽充数”、有的“暗箱操作”。一些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党的基本制度形同虚设,重发展、轻教育管理,有的没有积极创造党员参加活动、发挥作用的条件、平台和监管奖惩机制,有的党内表彰和慰问的典型性、代表性不够,党员存在感、政治荣誉感不强,宗旨意识淡化,表率意识薄弱,对自己要求低,精神懈怠,不求上进,服务群众不主动、不积极、有顾虑,遇事往往躲、退、让。
从调研走访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导致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基层党组织党建职能缺位,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方面,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把重心放在抓经济发展和村务工作上,导致村党组织抓党员发展工作不力。另一方面,一些村党组织书记责任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素质偏低,业务不熟练,对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许多村“坐等上门”思想严重,发展党员工作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还有个别村党组织书记妒贤嫉能,害怕优秀青年入党之后威胁自己的地位,不愿发展党员,导致许多农村党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党员工作滞后。
(二)农村青年外出流动频繁,选人育人渠道受限。前锋区属于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绝大多数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年龄偏高、文化偏低的人群。同时,外出青年务工地点不固定、流动频繁等原因,给党组织的考察培养增加了难度,加之本人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行踪,使得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难上加难。导致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
(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优秀青年入党愿望降低。一方面,有的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不到位,有的村党组织对党员任务要求多,关心帮助少,挫伤了一些党员的积极性。有些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甚至不开展党支部活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致使优秀青年向往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减退。另一方面,一些党员的先进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双带”能力发挥不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致使优秀青年入党愿望降低。
三、贯彻落实《细则》、抓好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培养发展、服务监管、责任追究等方面着手,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真正把最优秀的农村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农村党员质量,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重引导,抓好党员培养。一是温情启发培养。定期举办青年农民技能培训班、务工人员返乡恳谈会,强化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扶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开通外出务工经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入党绿色通道,允许通过快递、邮寄等方式递交思想汇报和转正申请,允许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参与发展、转正相关会议。二是联动推优培养。由团委、妇联分别负责28岁以下青年团员、妇女的培养和推优工作;建立优秀青年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利用信函、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现代科技方式,对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跟踪培养。三是严把入口关。严格标准条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选、群团组织推优和民主测评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发展党员先预审、后开会,党委派人参会指导等制度,对违规发展的预备党员不予承认,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四是完善机制。完善发展党员推荐、公示、票决、预审、量化积分、一票否决、责任追究等制度,对发展党员每个环节进行详细规范。
(二)强监管,促进作用发挥。一是做好专题培训。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学习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提高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个人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形成强大的党员发展工作的合力。二是全程监管。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会和党务知识专题培训会,建立发展党员管理卡制度,对发展党员每个环节明确经办人和责任人,全程跟踪监督党员发展。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探索对农村党员从思想觉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完成情况,自富带富情况,群众威信等方面实行量化,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与评先评优相结合,规范党员行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开展帮扶活动。每名党员、积极分子联系1—2户群众,通过转观念,送温暖,帮技术,解忧难,助脱贫,同致富等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宗旨观念。五是严格党组织生活。加强监督考核,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活动开展规范化、正常化。
(三)严纪律,落实责任追究。一是推行发展党员黄牌预警制。明确预警范围,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预警分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对不同级别预警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二是积极探索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开展处置不合格党员试点工作,制定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党员处置政策标准,结合农村特点提出了不合格党员的表现,规范处置程序,畅通党员出口,纯洁党员队伍。三是落实党员责任。实行入党积极分子设岗定责、定期分析评议和星级化管理,实施党员先锋工程,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严肃责任追究。对违反发展党员的标准、原则、程序等规定的错误行为,如暗箱操作、失衡发展等情况,要根据错误的性质和程度,对相关领导和人员采取诫免谈话、检讨、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