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7854172

理论探索-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www.gcdr.gov.cn (2014-09-18)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

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一、研究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目前,中国网民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2亿,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影响人们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给党的自身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特别是因特网形成的网络虚拟世界,既有利于拓展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又使党面临着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和网络舆论分析引导能力的挑战;既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又面临着网上虚拟社会呼声同网下现实社会问题相交织的挑战;既有利于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和党员参与面,又面临着网络虚拟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和虚拟组织的挑战;既有利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透明,又面临着应急管理能力的挑战,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从而给党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党的建设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而不应当拒绝信息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明确提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精神。信息化是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研究的提出正是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大势所趋和现实选择。
  当今,信息化与政党建设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执政党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信息化与政党建设的有机结合发端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他们主要通过开设政党网站、电子论坛、电子杂志、电子邮件(报)和利用社会知名网站等方式,宣传政党主张,进行政治动员,扩大社会基础,提升政党形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也将信息化与政党建设有机结合提到了政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2004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上亚洲各国政党代表建议“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互联网,使网络成为政党建设和宣传的工具,并为政党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服务”。一些外国政党还把信息化运用到了基层党的建设和活动之中,他们在网上设置在线入党申请表,办理入党手续和党费交纳,开展“虚拟的网络组织生活”等。近年来,德国社会民主党还提出“网络党”的设想。澳大利亚工党还在其新党章中专门论述了发展政党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党的各项活动和组织形态朝“电子化”方向转变。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研究的提出,是借鉴国外政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管党治党有益做法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的意义
  信息化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全球性浪潮,它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通讯、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是对整个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优化重构。信息化不仅促进着当代经济的现代化,同样也在制约着政治的现代化,并深刻影响着党的发展。因此,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在信息化条件下党建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总结和提出信息化发展条件下党建的新观念、新经验和新办法,这既是党的领导现代化和党建科学化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1.党的领导现代化的需要
  任何政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技术环境,“鸡毛信”时代党的建设和信息化时代党的建设迥然不同。落后和保守相关,发展和创新相联,政党建设也不例外。任何有作为的政党都把自身的发展和先进的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把一切新技术、新观念和党自身的建设融为一体。研究这个课题,就是探讨信息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并寻求良策,以达到党的领导现代化之目的。具体而言:就是用信息化引领党员思想的革命化,用信息化推动党的组织的高效化,用信息化推动党内作风的民主化。
  2.党建科学化的需要
  利用信息化开展党建工作,丰富和完善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方法手段,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同时,明确提出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等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信息化这一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研究这个课题,就是探讨信息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并寻求良策,以达到党建科学化之目的。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信息化发展不仅成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它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否提高党执掌信息的能力,从而科学、充分地运用信息化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本身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必须主动地顺应信息化潮流,充分认清信息化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注重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抑制其消极影响,使信息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这一课题,就是探讨信息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并寻求良策,以达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目的。
  4.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
  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在党的建设上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而且要在党的建设的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及物质载体上大力创新。在信息化发展时代,一个在自身建设的活动方式和物质载体上停滞不前的党,就难以敏锐地感受和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要求;不能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去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民情,反映民意,就难以很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时刻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把握科技发展潮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自身建设,就必须了解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并在应对策略上下功夫。研究这个课题,就是探讨信息化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影响并寻求良策,以达到保持党的先进性之目的。
  三、研究概况
  信息化研究与网络发展历程具有相关性。由于网络肇端于美国,对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研究最早在美国起步,继而在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展开。发展中国家对信息化的理论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中国的信息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网络的大发展和网民的大增长,中国信息化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在总体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理论研究相对要全面、深入,引导着信息化研究潮流。将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起步更晚,但也涌现了不少成果。
  1.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研究概况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进行统计,从1989年到2012年篇名中含有“信息化”与“党”的文章138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题名为“信息化”与“党”的论文有2篇。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题名为“信息化”与“党”的论文有2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库进行统计,正题名为“信息化”与“党”的专著有3部。从以上统计结果不难看出,近20年来,学界关于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的研究总体上从零开始,不断处于上升态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数量增加不少。这段时期有几个年份的关于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的文章数量特别醒目,分别是1990年、2002年、2007年。这与这些年份在信息化背景下有党建新举措推出和学术界密切关注有关。1989年文章数量是2篇,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学术界提出信息也是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党建信息化付诸实践。2002年研究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的文章达到22篇。这是因为,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党的工作业务系统建设”,标志着电子党务建设开始起步。2007年是34篇。这是因为,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信息化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
  2.网络与党的建设研究概况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进行统计,从1989年到2012年篇名中含有“网络”与“党”的文章258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题名为“网络”与“党”的论文有5篇。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题名为“网络”与“党”的论文为0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库进行统计,正题名为“网络”与“党”的专著有1部。
  同时,还有几篇会议入选论文,如常青著的《网络发展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入选为首都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吴克明著的《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入选为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世界社会主义》研讨会论文;吕品著的《对在网络时代改善党的领导的几点思考》入选为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能力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3.新媒体与党的建设研究概况
  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进行统计,从1989年到2012年篇名中含有“新媒体”与“党”的文章17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题名为“新媒体”与“党”的论文为0篇。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统计,题名为“新媒体”与“党”的论文有1篇。
  四、研究的主要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信息化发展与党的建设这一命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兹介绍如下: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1.关于信息化发展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机遇
  信息化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信息化的突出特征是即时性和便捷性,这一特征使得党建工作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可联网的数字设备进行即时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地进行操作并实时获得回馈信息。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灵活便捷的党建信息网络体系,减少了党内关系的层次性和间接性,使上级党组织与基层组织之间有了更方便、安全、快捷的信息传输渠道,更加有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还能有效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时效性,降低执政成本。
  信息化促进了党建工作的民主化。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有着互动、隐私、不受时空限制的独特优势,在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进程中,能够发挥出传统党建手段所不具备的作用。另外,信息技术的双向互动性可加强基层党组织、各种社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党建工作由“单边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党建工作开辟了新阵地。当前,凭借信息来源广、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政治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设虚拟空间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是执政党赢得未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传播力决定领导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新形势下推进“网络党建”,为党建工作打造一个先进的技术平台,为主流意识形态拓展一块新阵地,为提高基层党建成效和水平提供一个新手段,开掘一条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的新渠道,使党建工作在改进中加强、转变中适应、发展中提高。
  信息化有利于加强对年轻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构成趋于知识化和高学历的特征,年轻党员比重越来越大也是党员队伍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新技术、新传媒、新事物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信息网络对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同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党员的自主性、流动性和分散性明显增强,由此产生了大量无党组织、无组织活动和无归属感的“三无”党员。在此情形下,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新的党建平台来发布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有利于加强对“三无”党员的管理,积极解决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管不了”的难题。
  2.关于信息化发展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使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争夺较量更为激烈,对党的信息舆论主导权提出了挑战。随着社会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党员可以接触到的信息和思想日趋多元,西方一些政治势力通过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千方百计地推销他们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等,企图实现他们“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网络上信息多、信息杂,党员自主选择性扩大;网络技术进步快,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筛选和控制,难以主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信息化在带来透明的同时,也对被监督对象形成了挑战。作为一种新的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实现了现代网络技术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结合,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但面对网络监督,很多领导干部不是坦然接受,而是采取抵制的态度或者小心翼翼地遮掩和隐藏自己,用更严实的面具来躲避包括网民在内的民众监督,而不是正视民众监督。[
  3.关于信息化条件下党建工作的思路
  学界普遍认为,我们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的能力。把信息网络优势同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一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党建工作的影响。要进一步认识到,利用信息化来加强党建工作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种创新。要尽快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轨融合,提高自身科学技术含量。不仅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而且需要观念、管理和运作上的创新,需要各级党务工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
  二是党建信息化要与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借鉴和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和技术,开发新形势下适应党建需要的新模块。可以在开发电子党务系统模块的时候借鉴引用现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电子政务系统技术,然后再根据党建工作的特殊性设置基于党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设计具有党建特色的体系框架。使党建信息化系统基本涵盖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与管理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工作相融;实现党务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三是加强党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整体工程,不是组织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哪一个职能处室或某个专业人员的事,而是涉及到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保障,更需要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须整合各有关方面的人才资源,通过组织培训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办法,使更多的党务干部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他现代办公设备操作知识,独立掌握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努力打造一支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的信息技术型高素质党务人才队伍。
  四是加强党建工作信息化机制建设,形成各级基层党组织齐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健全联系点制度,调动各级基层党组织重视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相关单位现有的资源,形成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合力,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
  五是加大党建网站的信息更新和信息反馈力度。作为党建网站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互联互动性,利用其执政党的权威性,把各级党组织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等焦点、热点信息梳理、汇集起来,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党引领、服务、培育、管理组织的能力。方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浏览、查询有关内容。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内事务,平等地表达自已的愿望,发表意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实现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
  六是强化信息网络安全防范。党建网络的建设不同于其他网络,其政治性、严肃性、保密性和安全性最为突出和重要。要确定保密与公开的边界,加强党建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党建工作的性质、原则、范围、保密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或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建网络的规章制度,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分类,保证党组织上网的安全性。应用层面的党务软件必须研究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党建信息化的特点,制定系统应用、网络安全、数据保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软件开发、系统建设各个环节需要的标准和规范。
  五、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问题
  总的来说,理论学术界对信息化与党的建设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对党的建设信息化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或者说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问题。
  一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已有的成果多是侧重于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对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如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最终必然落脚到制度完善上,即以制度保证党的建设的成果,保证党的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对于如何用科学的而且便于操作的制度来保证党的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如何提高党对信息化利用和驾驭的能力,如何从制度上完善党的建设信息化等等,学术界对此还缺乏有力的研究和论证。
  二是课题的研究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具有开拓创新的成果不多。虽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有影响、有深度的力作并不多见。仅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的篇名为“信息化”、“党”的100多篇文章来看,涉及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文章就达一半以上,而有关本课题的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如提高领导干部“信息执政力”问题,如何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之时能做到科学预判、从容应对、正确处置、不留隐患;如何对待博客、微博对党的建设的影响问题;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等等。
  三是多学科、多视角研究的成果不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从党建角度、用解读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的论作较多,从其他角度、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的就比较少。
  四是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也绝不可能坐在书斋中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对具体实践有个清晰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学者走出书斋,进入实践中去探索、调查。特别是对当今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影响进行研究,没有足够的实证研究,是不足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鉴于此,我们以为,要把该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还需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深化几个重点理论问题的研究。一是关于党的建设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界定。我们认为,要科学地界定党的建设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统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现实性考察和历史性考察的统一。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讨论和研究过程中,需正确对待党的建设信息化的边界问题,切忌把党的建设信息化泛化,从而失却党的建设信息化概念提出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二是深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的研究。根据理论体系的一般构成,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一般也应包括其地位、作用、内涵、指导思想、目标、方法、步骤等等,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理论也应在这些方而有所展开、有所系统、有所规范。鉴于基础理论研究具有的重要地位,广大理论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投身完善理论体系这一基础性工作,以使这一理论在体系上不断完善,在内涵上不断丰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更好地为指导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实践服务。三是深入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该课题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应放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路径选择上。
  第二,应加强实证性研究。运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就是要以客观的眼光和求是的态度来观察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现状,并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实现途径。信息化发展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党要保持先进性并巩固其执政地位,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仍有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待于研究和解决。研究者只有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对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性考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第三,应加强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常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不同国家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者就会发现信息化条件下个别政党建设的特殊性,找到不同政党建设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不仅是我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当代国外政党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加强各国政党在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党借鉴其合理做法,规避其不合理因素。在进行比较研究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离必要的历史条件去做抽象的比较和肤浅的对比,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去分析对比才能得出科学的认识。
  第四,应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时,应拓展研究视野,积极借鉴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思路乃至于话语系统的优长之处,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在研究范围上,既要注重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整个党自身建设情况,又要注重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情况;在研究对象上,既要注重信息化条件下作为执政党这个整体层次的建设情况,又要关注作为宏观层面的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情况,还要研究微观层次的党员个体和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情况;在研究方法上,既要注重宏观的历史扫描,又要注重个案研究的微观透视。如此,则可以使信息化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从而大大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