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应对问题机制
张爱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健全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党的作风建设应对问题机制。江苏省扬州市在全市党政机关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干部和党员、群众、1387个村(社区)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认真梳理应对问题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健全完善对策。
党的作风建设应对问题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反映问题平台还不够健全完善。33.5%的人认为党风问题难发现的主要原因是反映平台不多;59.7%认为最便捷有效的是网络举报,29%认为是信访部门接访站,17.6%认为是拨打举报电话,16.6%认为是写信举报;群众反映问题热情也不高,只有29.1%会举报并要求答复,43.1%会关注但不举报,甚至有19.7%认为举报也没用。
查找问题渠道还不够畅通便捷。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查找问题“轻描淡写”,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遮遮掩掩”。查找问题渠道不畅的原因,60.8%认为党务政务不够公开,24.4%认为行政机关权威性不够,16.3%认为舆论监督不够,17.4%认为群众监督意识不强,63.3%认为述职述廉不能完全反映作风情况。
剖析问题态度还不够主动深刻。不少党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时,不能真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组织问题“避重就轻”,对自身问题“隔靴搔痒”,对别人问题“一团和气”,不敢坚持党性原则、做老好人现象还普遍存在。50.8%认为有些干部回避矛盾,37.7%认为有的领导干部推卸责任。
处置问题措施还不够快速有效。有的处理态度敷衍拖拉,有的方式过于简单,有的结果偏轻偏宽。有人认为,对作风问题不及时制止和果断处理,其危害比作风问题本身对群众伤害更严重。调查对象对党风苗头性问题的处置满意度不高,41.6%认为惩处力度不够,32.6%认为惩处不及时。
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应对问题机制的对策
应对作风问题,发现机制是前提,处理机制是关键。必须牢牢把握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这两个核心,构建各具优势、相互补充、有序衔接、综合配套的制度链条。
健全反思剖析机制,发挥党内自我教育约束优势主动发现问题。党内自我教育约束在发现作风问题上作用明显,43.8%的人认为要健全民主集中制,19.6%认为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47.5%认为要加大党务公开力度。我们认为,发挥党内组织生活和制度优势,有利于自觉主动发现问题。地方党委要规范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领导班子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在班子内部监督中更有效发现问题。基层党组织要经常晒“账本”、亮“家底”,挤压不良作风生存空间。组织部门要突出加强干部的作风考核,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要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健全常态反映机制,发挥服务对象直观感受优势及时发现问题。让服务对象多“发声”,作风问题就无处藏身。服务对象期望反映问题渠道多样化,25.8%认为要完善投诉网络,23.7%认为要改进民主评议。我们认为,要畅通和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发挥“市委书记信箱”“组织部长信箱”“12380”等作用,完善综合举报网络建设,形成以网站、电话、手机短信等线上举报和信访接待、信件等线下举报并重的立体监督网络,有利于服务对象准确发现问题。
健全跟踪监测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动态监督优势准确发现问题。33.8%的人认为作风问题具有隐蔽性,51.3%认为群众在发现作风问题中作用很大,72.2%认为建立党风义务监督员队伍十分必要,74%认为可以通过暗访发现作风问题。我们认为,要借助社会公众力量,在动态监督中捕捉作风问题。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党风义务监督员队伍,开展明察暗访。40.7%的人认为媒体监督能有效发现作风问题,72%认为起正面作用,仅11.8%认为起负面作用。我们认为,要健全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宣传部门要加强作风问题舆情监测,借助新闻调查、记者暗访等方式,发现更多作风问题。
健全沟通交流机制,发挥职能部门执纪执法优势全面发现问题。47%的人认为作风问题难发现是因为监管体系不健全,37.6%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发现问题成效明显,37.3%认为要发挥行政效能监察作用。我们认为,职能部门有效监管最能发现问题,组织部门要结合干部考察中群众的反映查找问题,纪检监察部门要利用行政监察、查办案件中掌握的违纪行为挖掘问题,审计部门要从财务审计情况追溯问题,同时要建立信息通报交流机制。
完善综合分析机制,运用科学研判手段精准处理问题。处理问题首先要找准原因,就客观而言,17.9%的人认为是干部自身发生变化,23.5%认为是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就主观而言,47.2%认为是预防机制不健全,19.9%认为是思想教育不够,30.6%认为是监管网络出现漏洞。我们认为,要坚持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审视作风问题,采取分类比较、追根溯源等研判手段,按照“区别情况、对症下药”研究措施。对苗头性问题重在有效控制,从思想教育入手;对根本性问题重在制度建设,从完善制度入手;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重在集中整治,从严肃查处入手。
完善及时处置机制,运用应急处置手段果断处理问题。调查对象对作风问题持有不同处置态度,21.8%认为以批评教育为主,49.7%认为采取有力措施快速处置,2.4%认为等出现重大问题再说。我们认为,对作风问题绝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要按照“不隐瞒、不回避、不拖延”原则,迅速启用搞清事实真相、查找当事人、控制事态蔓延、消除负面影响等应急手段,牢牢把握处理问题主动权,确保苗头性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序控制。
完善协同联动机制,运用行政统筹手段整体处理问题。处理作风问题,不能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要形成“兵团作战”。30%的人认为要整合部门资源,46.5%认为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21.7%认为要利用典型案例强化教育。我们认为,处理作风问题必须整合组织、社会等各方资源,利用党外和党内不同影响,统筹运用组织教育、部门监管、制度防范等手段。纪检监察部门要定期开展党风党纪警示教育,组织部门要将作风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审计部门要正确运用好审计结果。
完善质询问责机制,运用社会舆论手段公开处理问题。作风问题,不能只局限在党内解决,党外监督更有助于作风问题根本解决。必须健全问询质询机制,制度化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直接服务对象、普通公众进行询问,做到“对问题不回避,对家丑不护短,对责任不推卸”。40.3%的人认为处理作风问题最重要的是完善并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责任追究制度,采取批评教育、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党纪处分等多种惩处措施,形成处理作风问题高压态势。
完善回应反馈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快速处理问题。32.4%的人认为信息反馈处理不够高效,35.4%认为处理警示作用不够明显;群众对举报反馈结果评价不一,24.6%认为很好,54.5%认为一般,9%认为差,7.6%认为不了解。我们认为,必须健全回应反馈机制,尤其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负面影响难消除等特点,借助网站、QQ、微博、微信等平台,善于用“网言网语”“微言博语”回应网民关切,并跟踪回复后网民反映。
完善效果检验机制,运用群众评价手段有效处理问题。44.3%的人认为要解决好基层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17.6%认为要定期开展作风和效能评议。我们认为,处理作风问题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尤其要对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要完善处理作风问题效果检验机制,将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判处理效果唯一标尺,常态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确保作风问题解决得到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