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907285

五大方面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www.gcdr.gov.cn (2014-07-11)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

五大方面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徐晓全

  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立足基本国情,发挥体制优势,地方探索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发挥党的领导优势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胜利。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协调发展。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特点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可以从以下五大方面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鼓励地方探索,推动政府创新

  “摸着石头过河”和“由点到面”的改革推进方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改革中,我国经常采取“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制定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范围推而广之。对于中国这个庞大体制的成功变革和转型来说,发生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的政府创新对于解决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发挥体制内在的潜力以及提高现有体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方面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观察目前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创新现象可以看出,很多地方政府正在逐渐摒弃传统的行政主导一切的思维,转而依靠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并更多地依靠社会的自治力量来实现地方治理。它的最终结果是带来多样化的地方治理机制,而且创造出一种国家与社会良性合作的协商式治理方式。而且这种试点能够自下而上逐级扩散并上升为国家政策,从而推动制度变迁。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其中“摸着石头过河”更多地体现为地方政府的创新性探索。因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放手发动和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广泛开展治理探索和创新,系统地总结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乃至推动国家层面的制度变迁。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同于过去分领域、分重点各自为政的局部改革,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且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改革发展战略进行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需要对改革的目标、阶段、条件、困难和前景等有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和规划各个领域的改革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相当于一个改革的总指挥部,这意味着所有与改革有关的部门都由中央统筹协调,这无疑有利于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盘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利于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推动改革向全面和纵深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路径不同,我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方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先锋地位决定了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同于西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主导作用,是在中国开展任何改革的前提条件。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就需要发挥党对国家治理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统领作用,坚持党对国家立法、行政、审判、监察机关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方位地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党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谋求宪法和法律之上或之外的特权;需要系统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破除“官本位”观念,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体制创新,完善制度体系

  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当代发达国家的治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制度体系现代化为特征。因而,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着重强调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提出要“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任职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规,推行新任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等等。这些措施都旨在从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上强化权力制约机制,对于预防和惩治腐败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着力点,加强体制创新,摒弃落后制度,破除制度障碍,完善制度体系,从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树立全球视野,借鉴国外经验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我们在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进步和成就,实际上很多得益于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治理理念纳入党的执政话语体系,本身就是积极学习西方治理经验的反映,它符合当代世界各国治理变革的普遍趋势,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提出的要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警惕西方敌对势力以推销普世价值之名行干涉别国内政之实的同时,更多的要树立全球战略视野,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广泛借鉴和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虚心学习和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现代化赶超步伐。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立足基本国情,发挥体制优势,地方探索与顶层设计有机结合,发挥党的领导优势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胜利。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