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1902352

群众路线重在制度化建设

www.gcdr.gov.cn (2014-07-11) 来源:学习时报

群众路线重在制度化建设

  为避免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减弱,避免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就有必要强调从制度上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让制度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常态化机制,克服实际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的随意性,从而保持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
  总结党开展群众路线的实践经验,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方式创新,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下工作制度。
  调查研究制度。坚持重大决策调研论证制度。组成调研组,深入下去,或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或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吸纳群言,形成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坚持领导主持调研工作制度。规定各级主要领导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实际,研究问题对策,形成调研报告。坚持党员干部调研联系点制度。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蹲点调研,结对帮扶,闻“泥土味”,听“心里话”,了解民意社情,解决实际问题。
  联系沟通制度。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离不开彼此间的互动沟通。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必须创新沟通方式,健全沟通制度,构筑党群之间的联系渠道与平台。这主要包括:完善信访接待制度。坚持党员干部接访、约访、回访及定期信访,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次来信、来访,为群众排忧解难。形成“双向”沟通机制。干部走出门,群众请进门,广泛互动,及时沟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建立网络互动互通机制。构筑干部与群众网上交流平台,即时互动,广泛沟通,畅通和拓展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监督评价制度。建立全面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是确保群众路线有效践行的可靠保证。在认真发挥好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同时,必须切实履行群众监督,健全和完善群众检举、控告和申诉制度以及群众监督员制度,坚持“下评上、民评官,企业、社区、村寨评机关”的约束机制,采取量化打分、质询、听证、问责等评价形式,健全责任机制、惩戒机制、奖励机制,把评判权交给群众,提高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紧迫性。
  服务群众制度。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既要坚持干部结对帮扶制度、以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和各种联系沟通机制等传统服务制度,更要结合实际,探索和创新新的服务制度。如,江苏省吴江市推行的党政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工作机制,浙江省嘉善县党员干部下基层“菜单式点题”工作机制,以及一些地方推行的干部“双向服务承诺制”,一些城市社区开展的“社区服务365”工作法等,这些都是党的基层工作者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出来的好制度、好机制,应该继续创新和发扬。
  民情分析制度。党员干部履行群众路线的效果,可以从社情民意的反映中得到真实体现。建立科学的民情分析制度能够考察一个地区的党员干部在一定时期里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情况,有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和落实。以群众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网上调查等形式,定期对各级党员干部执行群众路线的情况,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进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及时总结和纠偏,使之成为党员干部有效践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随着实践发展,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仍然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需要进一步探索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工作要求的新制度和新机制,保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精神,发挥党的政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