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7846494

论政风治理的伦理向度

www.gcdr.gov.cn (2014-06-13) 来源:中央编译局网

论政风治理的伦理向度

  一、政风治理的伦理目标
  政治风气是指政治领域盛行的政治规则、政治观念、政治作风和政治行为,政治风气包含着极为强烈的价值观和道德倾向。政治风气的道德性质对于政治主体即治政者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执政者的道德声誉、政治公信力和政权的稳固性。政治风气的道德性质说明政治风气有好坏之分。什么政治风气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其评判大多来自社会民众的口碑,当然也不乏政治集团内部明智人士的道德感受。好的政治风气是获得政权和治理政权的条件,而坏的政治风气则是败政的催化剂。所以凡想有作为的政治团体或执政者都重视政治风气的正负影响力,注重营造好的政治风气,对不利于政治团体发展或不利于执政治国的政治风气都加以治理与斧正。
  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其本质就是政风治理。中央启动政风治理之按钮,意味着政治领域存在着不良的风气,而且具有一定的严重性,甚至推助了社会不良道德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危及执政党的威信和治国的效率,因此整治刻不容缓。政治领域存在的不良风气被概括为“四风”,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目前在党政干部中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也是反对这“四风”。问题在于,反不良“四风”的同时是否还要倡导良好的政风?打击与倡导、破除与建立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倡导与建立更应看作是政风治理的伦理方向。在政治伦理中,抑恶必须扬善。如果说,“四风”是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是破坏善治的邪恶之风,那么褒扬良正之风应该成为政风治理的伦理目标。那么,当今中国治政中应倡导哪些正义的为政之风呢?
  首先,倡导为民之风。为民之风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确立自己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崇高的政治理念。战争年代革命打仗,推翻旧制度,是为人民解除压迫与苦难;获得政权后的国家治理与经济建设则是为了人民过上富裕与幸福的生活,也就是执政为民。官僚主义与执政为民是对立的。官僚主义的本质是为官而非为民,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老爷做派也好,不顾群众疾苦的乱指挥、设置障碍百般刁难百姓的不作为也好,行为动机都是从为官者的需要和喜好出发,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就要倡导执政为民之风。倡导执政为民之风,就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把民生和民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官员自我放在第一位,也不是把为上级官员服务放在第一位。
  其次,倡导公正之风。公正历来是治国者的为政之德,社会主义政权更是将公正纳入核心价值观加以推崇。公正作为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需要我们党和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来进行利益平衡和缓解矛盾,而只有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公正性才有利于社会和谐。如果当政者不能公正行事,潜规则盛行,官官相护,无视民权,必然产生民怨,这不但不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助推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在政风治理中应当倡导公正的为政之风。
  再次,倡导廉洁之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手中可支配的钱多了,于是奢靡之风骤起,讲排场、摆阔气成为某些政府机构和政府人员追求的官场时尚,“三公”消费的数字直线上升。奢靡是治政大敌,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腐败,不仅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的导向,而且浪费社会的财富,引起群众不满。古人云:“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1]抵制奢靡的同时要倡导廉洁。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廉洁应是其本色,只有坚持廉洁的道德品质,党才能保持本色战胜腐败,才有资格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权才能更加稳固。
  最后,倡导奋进之风。奋进是一种工作状态,也是一种事业精神。作为政治伦理品质,奋进包含着为政勤奋进取、事业追求和政治抱负。奋进精神与享乐主义针锋相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政治享乐主义是官本位的表现之一,其必然导致自我自私、惰政懈政。享乐主义容易使官员腐败,且看那些被绳之以法的贪官,98%以上皆由贪图享乐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在遏制享乐之风的同时要倡导奋进之风,教育和鼓励各级干部建立“天降大任”的政治抱负,培育进取精神,以艰苦为荣、勤政为荣、奉献为荣,抵制消极颓废的享乐主义。
  二、政风治理的诚信立场
  如何治理政风,以什么样的态度治理政风,关系到政风治理的质量与效果。党中央提出整治政风,击中政弊,获得党内外高度赞同,但对政风治理能否铲除弊端,产生预期的效果,则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主要集中在对政风治理的信心上。基于不正之风积重有时,影响范围广泛,几乎涵盖政治领域各个方面,所谓积重难返,因此有些人对政风治理缺乏信心,缺乏信心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整风活动的负面影响等,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就是急功近利式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期望靠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也需要时间过程,期望一下子解决多年的问题是天真的政治愿望。然而难以解决不等于不去解决,解决政风需要时间,更需要信心、耐心与坚韧。误区之二,个别干部把政风治理看作是整人运动,抵触情绪较大。政风治理对某些犯有严重错误的人难免需要动用党纪行政手段,但政风治理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治理。误区之三,有相当部分的干部群众把政风治理仅仅看作是一种摆样子、走过场的运动形式而已,形式化的做法难以根治根深蒂固的弊病,因而对中央部署的联系群众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
  干部群众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会影响政风治理的积极效果,必须认真对待。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之外,关键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政风治理,破除人们对政风治理的种种误解,提升社会的政治信心。笔者认为,只有以诚信的态度来推进政风治理,才能解除人们的种种疑虑,取得政风治理的良好效果。
  诚信治风,首先从政界高层开始,然后往下逐级推进。过去我党也开展过多次类似的政风治理活动,有较为成功的,也有效果不佳的。凡是成功的大都由高层领导带头开始,“上行而下效”,治理效果明显。而效果不好的则往往“治下不治上”,最后政风治理活动变成了基层的事情。这次“四风”治理,中央明确要求,执行“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委员带头做起,并且中央最高领导层也从行动上作出了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这是诚信治风的良好开端,每一个领导者从自我做起,上级给下级作出行动榜样,才能在全党范围内扎实开展政治风气的治理活动,政风的改变才有希望。
  诚信治风必须杜绝形式主义。毋庸讳言,任何政治活动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如必要的会议、学习的布置、听取意见和交流思想的安排等,政风治理也同样如此。但形式只是工具载体而已,形式应当服务于治风的内容与目标,如果形式背离了内容和目标,必然走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表面上在落实活动,实际上只停留在活动的形式上。形式主义的问题在于:一是并不实质性地触及不良政风本身,不能起到治理不良政风的效果。二是虚幻了政风治理的目的性,加剧了政务失信的后果。因为无论是参与治风活动的各级干部,还是关注政风治理的广大群众,在走过场的形式主义面前,都将不再认真对待政治风气的治理,而对转变政风失去信心。这些年形式主义泛滥,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正因为如此,形式主义是这次“四风”治理的重点之一,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是党和政府自身政务诚信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信任的需要。因此,治理政风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的重现。
  诚信治风必须敢于直面问题。治理政风关键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四风”问题由来已久,并且触及一些干部的利益,是复杂而棘手的事情,治理难度较大,这对党治政的诚意与能力是一大考验。其一,是否敢于触碰特权利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当然不能无视干部的个人利益,但是不能形成特权利益。“四风”本质是特权利益的反映,而特权利益损害党的核心价值,损害社会公正,是群众产生不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诚信治风就应当敢于直面特权利益问题,放弃不应有的利益追求,包括各种不合理的特殊待遇。其二,是否敢于触碰维护集体特权的制度化规制。集体特权又被称为部门特权,是部门特殊利益寄生的条件,这种特权被各种冠冕堂皇的制度规则所保护,是对群众诉求设置重重障碍的官僚主义根源所在。因此,不破除集体特权,就难以铲除官僚主义之根、刹住官僚主义之风。而破除集体特权,必须对那些保护集体特权的不合理制度敢于叫真,在改革和创新制度中逐步破除集体特权,让为民之风、平等之风、公正之风蔚然于政治领域。
  三、政风治理路径的伦理性
  政风治理路径是治理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讨论的是如何治理的问题。如何治理同样关系到政风治理的效果,其中包含着“好不好”的价值意蕴。
  中央这次“四风”治理被称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确实不失为一种有主题的治风路径。然而,如何走群众路线也是需要讨论的,因为走群众路线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走法会产生不同的治风效果。比如,为了走群众路线,于是开几场群众座谈会,找几个群众聊聊,群众为了满足干部的活动,忙得团团转;有的为了走群众路线,临时访贫问苦送温暖。这些做法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性,但终究是形式化的、临时性的、表面性的,甚至还残留着“官本”的痕迹,并未体现出走群众路线的精神,并未有助于政风问题的根本转变。
  走群众路线首先要建立“民本”的理念,各项政务向公众开放。除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事件以及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向群众开放以外,同时也要开放群众的建言、表达意愿和包括批评在内的言路通道。现在已经有不少了解群众、沟通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渠道,问题在于这些渠道是否开通,开通了是否通畅,通畅了是否有联系。目前各级政府设立了热线电话,这是了解群众、联系群众的很好方式。但笔者近期调查了近百个政府部门的热线电话,发现其中有约35%的热线电话或是空号,或是打不通,或是打通了无人接,这些热线电话形同虚设。可见,没有真诚服务群众的理念,联系群众的渠道就难以建立和畅通。
  此外,走群众路线应当是一个持续性的战略路线。不能期望一次性的教育活动就解决政治风气问题。持续性地走群众路线应当融入日常的政务活动之中。也就是说,要使日常政务活动成为贯彻群众路线最普遍最常用的载体,如果日常政务活动都能够走群众路线,则意味着政风治理的极大成功。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制度化的精心设计和现代技术的支持。
  在政风治理路径的伦理思考中,要重视发挥舆论这一道德形式的作用。其实政风包含着舆论的成分,政治观点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需要在交流中获得社会认同与支持,政治做法也需要某种话语的社会支持,而舆论“往往通过交流、传播的途径而形成”。[2](p.213)舆论客观上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辐射面极广的社会效应,其传播的速度很快”。[2](p.214)舆论的这种社会性精神力量对于政治风气不仅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而且具有聚合社会能量的作用。当然舆论作用也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伸张正义助善,亦可兴风作浪助恶。政风治理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形式,扶正压邪,让“四风”成为治政者的耻辱而非荣耀,远离它,避开它,同时弘扬为民之风、公正之风、廉洁之风和奋进之风。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无疑也是政风治理不能忽略的平台,但是如何利用网络需要伦理审视。网络是一个社会,并且从开初浓厚的虚拟色彩越来越走向现实化、生活化,同样也政治化,是一个集生活、政治、文化、民意、舆论等一体的社会生态场。相对于其他领域,治政在网络上的活动还处于一种守势的、谨小慎微的状态,这从各个政府网站的低点击率即可证明。近年,政务信息开始主动运用网络新媒体来传播,如短信、博客、微博等。这些网络新媒体同样可以运用于政风治理,同时运用新媒体本身也存在风气的问题:一是如何把握分寸的问题;二是网络治风亮丑与维护党政形象问题。在党政网站上鲜有自我批评、自我检查的内容,而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如何找到问题,改变风气?其实,公开错误、勇于批评和接受批评不仅是政风治理的有效手段,而且能促进政务透明,提升党政机构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