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001723

人民内部矛盾背后的九种群体心态

www.gcdr.gov.cn (2014-05-08) 来源:学习时报

人民内部矛盾背后的九种群体心态

 

 

    一是缺乏信仰的无助心理。我国社会处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共时的存在形态,本需要有一套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来解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但目前我们国家的这些意识形态尚处于构建中,这个时候一些人的信仰就会处于无助。
    二是传统的盲从心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盲从心理一直存在。重庆的“万州事件”、安徽的“池州事件”、山西的“神木事件”等都是以讹传讹,使数万群众在盲从心理下聚在一起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三是现实的失衡心理。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导致的过渡性失衡现象必然表现在方方面面,价值观念转换所引起的矛盾、冲突,社会心理的无序现象也必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不满和对抗情绪最后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是转轨的无序心理。我国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转轨时期,在各种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暂时的“无序”。这时候,有一部分人在社会经济地位或生活机遇上处于相对被剥夺状态,时间一长他们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对致富或某些特权阶层的社会怨恨。
    五是累积的发泄心理。很多极端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属于非直接利益冲突型,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参加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即一种比较强烈的怨气。从心理学来看,共同的认知、共同的情绪基础是人们形成共同行为的必要条件。
    六是对干部的逆反心理。现实中有些基层政府的决策随意性大,对涉及诸如征地、拆迁、改制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常常不尊重民意。一旦出事,总是能捂则捂,能压则压,能拖则拖。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追求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漠视群众利益。结果造成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逆反心理。
    七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当前,还有不少群众法治观念不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往往一有问题就通过上访、闹事等方式解决;还有一些群众尝到了上访的“甜头”,利用有些领导求稳怕乱的心理,漫天要价,不断提出过分要求。而有些领导遇到这类事件时,害怕事态扩大,往往不问群众要求是否合理合法,一律让步满足。结果更多的群众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驱使下,参与到闹事或者上访的行列,使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
    八是打抱不平的江湖心理。在某些极端事件中,很多人是抱着打抱不平的心理参加的。这是由于很多群众看到弱者被欺负或弱者的利益被侵害时惯有的一种江湖心理。这种心理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深层次的心态:一是参加者发泄不满的心态;二是寻求自己权利的心态。
    九是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相当一部分群众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依赖意识仍然十分严重。在社会的变革面前,不是主动求变、积极应对,而是等靠要和依赖政府。一旦个人利益受损就头脑发热,就会通过暴力事件向政府施压。有些群众完全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利益受损后,首先想到的还是找政府解决,一旦政府顾不上,就认为自己吃亏了,从而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