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中西比较与启示
摘要:执政资源是关系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执政资源建设内涵丰富,内容多样。但由于中西方政党制度等的差异,中西方执政党执政资源建设在动力结构、根本目的和重点内容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资源建设,必须持续开发执政资源建设的内在动力,积极转化执政资源建设的外在动力,遵循执政资源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政治现象,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执政党的性质不同,执政党获取权力的途径、方式和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不同,因此,中西执政党之间执政资源建设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真研究这些差异,无疑对我党加强执政资源建设有重要意义。
执政资源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执政离不开执政资源,因此,执政就需要进行执政资源建设。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党都会积极利用和丰富执政资源以实现政党目标和使命。但是,对于什么是执政资源建设?目前学界尚无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执政资源建设就是执政主体为完成执政使命、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政治合法性,实现自身执政资源数量拓展和质量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执政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就执政资源建设内容来说,既包括对现在已有的、尚不能完全利用的执政资源的潜在价值的挖掘,使之成为现实资源,也包括拓展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新资源;既包括对现在已有的执政资源进行整合使其价值最大化,也包括对目前已经能够利用的执政资源的未知功能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由此可见,执政资源建设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目前能够利用的执政资源的横向使用范围扩大、纵向使用范围加深和拓展新的资源。其二,就执政资源建设的结构环节来说,这一动态过程包括执政主体对执政资源的适时开发、科学利用、合理配置和竭力保护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执政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因子。执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执政资源利用和整合的前提条件,而执政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有利于执政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由此可见,把握好这四个环节是加强执政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
执政资源丰富多彩,建设哪些执政资源?也是所有研究执政资源的学者都要触及的议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研究旨趣的差异,不同学者对执政资源建设内容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尽管有学者曾用“财富论”、“元素论”和“总和论”将执政资源概念分成三类,并对执政资源的分类进行归纳,但是,影响执政党执政地位巩固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理念性因素、体制性因素、绩效性因素、主体性因素、权力性因素、群众性因素、国际性因素等,据此,笔者认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理论资源建设、绩效资源建设、制度资源建设、权力资源建设、组织资源建设,以及借鉴和利用国际资源。这里之所以不把群众资源建设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是因为以上几种执政资源建设内在地包括了群众资源建设,它们建设好了,党的群众基础也就自然有了。在这个结构体系中,理论资源建设是灵魂,绩效资源建设是核心,制度资源和权力资源建设是保证,组织资源建设是基础和依托,借鉴和利用国际资源是条件。
中西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差异
(一)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不同
从理论上来说,执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党内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来源于党外生存的压力,这是执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必要条件,两者互为补充。但是,由于西方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党性质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差异,因此,执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也有很大差异。
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是阶级利益集团性质的政党,其利益集团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有什么远大的执政理想、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是普遍致力于实现执政目标,“以竞选和组阁为中心”。一旦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就会利用职权论功行赏,任命其亲信、骨干或助选有功者为政府官员,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分赃制,分赃制既是执政资源建设的手段,也是西方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原始动力。为了实现执政目标,尽可能地开发执政资源,但随着竞选的结束,动力也就逐步减弱。因此,西方政党在执政资源建设上一般缺乏高度的自觉,内在动力的持久性明显低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然而,西方政党政治的实质是竞选政治,所有政党都必须通过竞选走上执政舞台,只有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才能在政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代表国家来组阁政府进行执政。通过竞争赢得选票成为其实现执政的前提,其竞争压力使各个政党不得不关注执政资源。各个政党为了走上执政舞台,政党之间拼命争夺执政资源,相互倾轧、甚至恶意中伤,主要是政治竞选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其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主要是来自于政党竞争的外在压力和选民的需求。
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唯一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远大的执政理想、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阶级使命感,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政党之间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这种政党制度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不存在政治竞争性。从执政资源建设的角度看,这种类型的执政党不存在竞争争夺执政资源的问题。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执政资源,避免执政资源被分割,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外在动力,一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二是来自于民主党派的批评和监督。但是,这一优势也使我们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民主党派的批评监督转化为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问题。因为,在没有在野党、反对党的条件下,执政党比较容易忽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民主党派的批评。
(二)执政资源建设目的不同
由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党的选举政治,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特定派别、集团、阶层利益的代表,因此,资产阶级的阶级狭隘性和利益集团性导致了其不可能有什么伟大的历史责任和阶级使命感,尽管多数政党在执政后,都会依据社会变化校正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主张,但为自己的阶层、选民和集团执政与服务是其最深层次的执政宗旨;另一方面,政党轮替的频繁性客观上也导致其执政行为的短期性和功利性。如何赢得选票对执政党或在野党来说就是最现实最直接的目的,反映“民意”,迎合选民以赢得选票继续执政或重新执政,就是大多数西方政党首要的目的。其政治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赢得选举,也就是要获得多数选票。因此,其执政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实现执政,维护特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立党为私、执政为己”是其执政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
我们党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样,在本质上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党本身没有任何私利可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其本质特征和执政理念。党的执政理念表明党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尽管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在微观上有配置上的差别,但本质上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国家权力,而是为了最终消灭国家权力,“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执政资源建设既是为巩固执政地位,也是为了实现执政目的,执政资源建设目的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取向高度一致,执政资源既是党的,更是人民的。因为具有“立党为公”性质的执政党,必然要求党同时成为利用执政资源为人民服务的党。因此,我党执政资源建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执政地位,而且还是为了完成执政使命,即“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三)执政资源建设的任务不同
“西方的政党是社会的‘内生物’,是‘在制度’体系内建立的”。换言之,西方的政党属于原生型政党,政党政治是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后,由于国家阶级力量、政治势力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于次生型政党,大多是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建立的,政党产生于国家之前,政党政治也是由领导革命胜利的政党建立的。由于西方政党是在社会决定国家的现代政治逻辑的框架内应社会利益分配多元性的需要而产生的,政党主要扮演着组织选举和组阁政府来表达民众利益诉求的角色,再加上有几百年的发展史,因此,这些国家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适应其社会文化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权力监督制度,党的执政资源建设也是在业已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社会制度、民主制度、权力配置制度和权力制约制度的框架内进行。所以,一般来说,制度资源建设就不是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现存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民主法制建设十分落后的基础上,政党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诞生的,政党诞生于现代国家建构之前,旧社会遗留的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比较少,再加上实行政党政治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制度资源比较短缺,因此,制度资源建设和权力资源的人民性建设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
同时,执政资源建设任务的差异,还表现在对组织资源的建设上。一般来说西方政党受自由主义影响比较严重,党的组织制度、组织纪律比较松散,没有严格的入党程序和刚性纪律,政党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选举的过程中,具有即时性特征,一旦执掌或控制政府的目的达到了,其政党成为执政党,这时该党作为政党的作用大大削弱,作为政党的色彩就相应地被淡化,各个政党主要通过政府或议会中的党员来发挥作用,党的组织比较松散,党的纪律刚性不足。因此,组织资源建设一般不是西方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其执政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理论资源和执政绩效资源建设,以动员和满足民众的现实利益需求。而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样,是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党在长期残酷的斗争中形成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组织制度,因此,党执政后一般比较重视党的思想、作风、理论、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建设。同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执政,人民要求改变物质文化落后面貌的呼声特别强烈,因此,党执政绩效资源的建设就显得特别突出,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内容全面且任务艰巨。
中西政党执政资源建设比较的几点启示
(一)作为处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环境下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开发执政资源建设的内在动力
对西方竞争性政党而言,定期的竞争性选举的外部压力为其加强执政资源建设提供了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源泉,因为竞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执政,关系到自己所代表和维护的社会群体、阶层或阶级的利益。因此,西方竞争性“政治市场”使得各政党都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政治市场”为导向,普遍致力于实现执政目标,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对已经掌握政权的处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环境下的执政党来说,加强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与竞争性政党是不同的。在局部执政时期,我党在加强执政资源建设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为残酷的生存环境使党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面临威胁,这客观上促进了党的执政资源建设。但在全面执政以后,生存环境改变了,党加强执政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动力一是源于党的性质和政治理想的一种自觉行动,二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民主党派的批评监督。从理论上说,党的性质为其执政资源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但是在没有外部生存压力的条件下,这种自觉性一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可能产生惰性;二是受到执政能力的影响,可能对形势研判失误;三是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容易导致执政资源建设的不确定性。因此,作为非竞争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持续开发执政资源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理想宗旨教育、历史使命教育,提高执政资源建设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内在动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因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作为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必须着力转化外在动力
中西政党由于执政环境不同,其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西方竞争性“政治市场”使得执政党直接面临着现实政权执政危机,因此,强大的外部压力,使得各政党开发执政资源外在动力非常突出,外在压力也能及时转化为执政资源建设的内在动力,导致各政党及时调整竞选纲领,以达到长期执政的目的。但作为处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环境下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外在动力,一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要求,二是来自于民主党派的批评和监督。很显然,这种外在压力同竞争性“政治市场”的压力相比其紧迫感和危机感大打折扣。因此,执政资源建设外在动力也就存在着能不能及时而持续地激发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翁安事件、广东乌坎村事件、四川泸州群体性事件等,从执政资源建设视角看,就是执政资源建设外在动力不能及时激发的结果。因此,着力激发外在动力,就成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条件。着力转化执政党资源建设外在动力,一是要将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批评监督制度化、法治化,使党际关系从宏观法规规范具体到微观法规规范,使多党合作从政策、政治制度层面上的制度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上的制度规范。二是改革选举制度,确保被选举人受选举人监督、对选民负责,建构完备的监督体系,防止权力运行失位与失范。
(三)作为处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环境下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执政资源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执政资源建设规律,实质上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政党组织为维持其长久的执政地位,在运用和执掌公共权力过程中,处理影响执政党执政资源建设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一般规则,是政党维护和丰富执政资源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虽然中西政党的执政模式不同,它们的性质和社会基础千差万别,但从世界不同类型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久执政的政治实践看,它们在执政资源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共同的做法,这些共同的做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不但善于识别各种不同执政资源建设的模式,而且还要遵循执政资源建设的一般规律,如中西政党都努力建设执政绩效资源,提高执政的有效性,因为“合法性当然离不开统治有效性的支撑”;都十分重视理论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意识形态,扩大社会基础,因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具有论证政治合法性的巨大功能”。但是,在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政党制度等与西方不同,特殊的国情和政党制度决定了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必然有其特殊的规律,如制度资源建设,组织资源建设,对于西方政党而言,不是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我国民主法治水平、历史传统、政党制度与西方不同,这些则对党的执政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