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056666

城市信息化盛宴须警惕消化不良

www.gcdr.gov.cn (2014-01-07) 来源:《学习时报》

城市信息化盛宴须警惕消化不良
龚震

  数字城市建设是以城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重点的城市信息化过程,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是资源观念的演进(以下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并称为“两城”)。
  据报道,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0多个地级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 125 个宣称已建成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全部地级市将建成数字城市。而至2013年8月,全国已有 193 个城市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各地政府对如何具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比较茫然,产生了“路径焦虑”,有了“两城”的概念和方向,地方就敢在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胆投资。在当前经济遇冷的大背景下,“两城”的大干快上颇令其他行业羡慕:“两城”刺激设备、软件和应用等子领域需求快速释放。公开数据显示,数字城市应用总投入约1800亿元,建成后每年数据更新和系统维护投入约200亿元;截至2013年8月,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而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 600~800 个城市(区、镇)建设智慧城市,总投资规模达2万亿元;仅天津就计划“十二五”期间投入2800亿元建设“智慧天津”。“两城”建设的成长性堪比高铁速度,然而,当年光伏产业、风电产业都似曾相识地经历过这种爆发性的增长,目前这两个高增长的“典范”又都无一例外地“一病不起”。笔者认为,“两城”建设不可太着急,大干快上之前,应先厘清一些问题。
  产能从哪里来?“两城”建设中的地理信息产业、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是新兴的产业,这就意味着其产业基础薄弱,无论是核心技术、关键人才以及生产、制造和服务能力都没有足够的储备。要在“十二五”剩下的2年多时间里,把国内地级市全部建成“数字城市”,启动数百个“智慧城市”建设,就必须突击性地建设巨大的产能,这势必会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结局,为以后的运营带来巨大隐患。
  产能往哪里去?巨大产能形成后,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产能往哪里去。商机爆发性的增长必然导致爆发性的结束,近在眼前的例证是:由于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我国本应削减的钢铁、水泥等产能再度激增。而当经济需要急剧减少时,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企业就要以“死亡”为代价,为当初的冲动性扩张埋单。大部分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小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而我国却遍地开花,建成后的设备更新维护的市场容量,显然会比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市场容量小得多。为争抢城市信息化盛宴而建设的产能就会面临巨大的消化难题。
  实用性何在?“两城”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没有经过广泛地、多模式试点的情况下一哄而上,非常可能因为实用性差,沦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北京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先锋,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人才、资金、资源、人口素质等优势,但北京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从1999年开始,北京投资数亿元安装了近万台咪表,目前95%闲置甚至废弃,不少已严重损坏。2002年北京组建专门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600多个数字北京信息亭,目前这些信息亭大多沦为街头弃儿,去年北京市又投资对信息亭进行升级改造,但改造后的“亮点”功能大部分都可通过手机实现。
  如何防范风险?当前新一轮信息通讯技术变革正在全面展开,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颠覆性的信息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地产生,其中蕴含着非常巨大的不确定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系统淘汰更换风险和国家信息安全风险。但比技术更欠缺的是集成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有效的管理,在我国信息化领军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以单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进行“两城”建设,很可能建成之日即为淘汰之时。
  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两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是搭建公共资源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就好像城市的供水系统,各个共享部门只需装个水龙头,根本没必要建设各自的供水系统。现实情况却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项目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定位各自为政,使用软件、设备名目众多,标准不一,共享共通尚有难度,重复建设极为严重。资料显示,各部门自建系统导致每年财政重复投入上百亿元。比如福建莆田项目仅避免部门间的重复建设就节约预算1亿多元,而整个数字城市的地理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才1000多万元。
  建设模式能否持续?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上进行城市信息化,重在绿色发展,惠民便民;而中国城市建设恰好面临“五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交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和环境的刚性约束日趋尖锐,不少城市却盲目模仿、跟风建设,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征,只重投资,不求效果,贴标签的现象明显,可能导致“两城”建设难以持续推进。
  为此,建议:
  第一,要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在国家层面进行政策指导、战略引导、分类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贪大求全、攀高求洋。
  第二,结合城市人口分布和总体规模,规划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的感知布局、汇聚渠道、记忆规模、认知能力和交互方式,建立一个具有内源造血循环能力、外延产业推广能力的完整信息生态体系,避免频繁升级、重复建设。
  第三,结合城市财富储备和消费水平,规划城市智慧化社会服务的供给形式、规模布局和更新机制,不要小而全地发展智慧城市,避免孤立封闭、低端徘徊。
  第四,结合城市的资源储备和产业规模,量力而行,不要动不动就建大规模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移动互联网络,关注重点要放在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感等方面,避免内部失调、结构失衡。
  第五,处理好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发展试点区域和示范工程以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点到面、逐步扩展、不断提高,避免一哄而上、千城一面。
  第六,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发,掌握关键技术;注重富有创造性和识辨性的多种知识结构相结合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管理,避免技术依赖、人才依赖。
  (来源:2014-1-6《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