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208536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浅析

www.gcdr.gov.cn (2014-01-02) 来源:《人民论坛》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浅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彰显出党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作为自身执政的目标和归宿的努力。
  民生思想始终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过程
  纵观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我党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核心理念,而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更是突出体现在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中。
  “为人民服务”和“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民生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生问题。他提出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观点,强调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此外,他还提出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民生问题,并主张“每一个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实践证明,我们党赢得广大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基本上奠定了我们党民生思想的基础。
  “共同富裕”和“三个有利于”的民生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拓性地提出了“不改善人民生活就只能是死路一条”、“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民生思想。他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强调在改善和发展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改革的重要性。可见,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诠释民生、从全球一体化的视角改善民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思想的新拓展。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民生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他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首次把党的建设和为人民群众的问题摆到了执政党的面前。这些思想创造性地丰富了以人为本思想、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从而使我们党和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形下,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并将“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标志着我们党的民生思想和实践进入一个新阶段。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要求,在我们党的执政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切实推进民生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和谐发展,将推进民生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坚持科学发展,将保民生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坚持执政为民,将“民生为重”的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一系列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了我们党执政实践推进和发展,且在执政实践中发展和深化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生思想,即“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目标出发,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出要促进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十八大报告在提出理念和思路的基础上,对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思路和举措,这些都发展和深化着我们党的民生思想,也彰显和发展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势必指引着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实践中阔步前进。
  加强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加强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是新时期我们党民生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自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这个重要任务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先的四位一体,再扩展到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至此,为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提升的重要标志,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就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而言,五大方面建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纽带,但由于社会建设往往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我们党执政水平,因此,必须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建设是最能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要正确处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管理关系的认识更加清醒,这对于切实推进社会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更好地践行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我国还存在投入还不足、问题突出的现状,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对于过上幸福生活、改善生活质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有了新要求。因此,只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创造活力,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强化和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支持和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支持和保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从解决关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的要求入手,通过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从而使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第一,健全和完善群众基本利益保障机制。要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的有机协调,减少矛盾和冲突发生发展;要强化决策、执行、监督和咨询等环节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大多数群众合法权益实现;要完善排查解决矛盾纠纷机制,创建和畅通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的渠道,保障群众维护合法利益。第二,要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等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保障制度。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社会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的形势,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要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程。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要坚持创新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约束、经济调控、道德制约、心理疏导、舆论导引等手段的作用,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共同促进社会建设持续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民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来源:《人民论坛》;作者:周 丹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讲师,朱文起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教授)